2021年4月17日,第十三届上海市老员工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决赛在云端落幕。英语专业2018级本科生陶敏嘉(项目负责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8级本科生刘陈陈、张启团队凭借作品《TQLWriter——在线英语写作推荐批改平台》斩获决赛一等奖!这是公司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新突破!此前,该团队也在第十四届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中获得校决赛三等奖。
第十三届上海市老员工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和上海市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命题组主办,华东理工大学承办。该赛事注重老员工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参赛成果体现了老员工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形式下,该项竞赛自2008年创办以来,越发受到各高等院校和广老员工的重视。
本届比赛从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历时共6个月,包括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决赛设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经过初赛评审,共有来自上海地区的30多所高校的470支队伍进入决赛。在决赛中,每组作品需要进行8分钟的演示讲解以及5分钟的评委问答。决赛答辩中,TQLWriter写作平台的创意以及平台设计得到了评审专家的充分肯定,最终斩获一等奖。
团队成员照片
陶敏嘉、刘陈陈、张启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剖析了中国外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特点,分析了目前市面上已存在的写作辅助系统的缺陷。同时,团队成员以较为成熟的二语习得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着重解决当前老员工英语写作过程中文本连贯性不足、搭配不当等问题。
项目负责人陶敏嘉进行答辩
网站主页面
作文评分功能
词汇推荐功能
赛前,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张浩敏老师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李晨辉老师从作品设计、答辩要领、汇报内容、作品演示、比赛心态等多方面对同学们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团队成员在备赛期间不断修改与完善项目内容,以“知识赋能创新”,充分展现了团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联合书院全力打造科创育人体系,为员工搭建跨学科学习成长的平台,挖掘培养员工的科创兴趣,鼓励员工将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化为科创实践。同时,学院在育人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为学子提供了自由而又全面的选择空间,在“外语+”复合型卓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育人成效。
项目负责人陶敏嘉同学采访
Q:项目创意来源
A:张浩敏教授开设的《语言与认知》课程为我提供了科创最初的灵感。张老师在课上提到了“二语语块”与“词汇联想”在二语产出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我也曾上过张老师的《综合英语》课程,张老师会督促我们看外刊,同时利用课堂小测的机会引导我们关注词与词间的语义关系。我把这个过程看做是二语词汇的语义和搭配的联结通过语境化在不断牢固。此后,在英语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我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搭配问题,作文中充斥着很多中式英语的表达, 用词搭配不是很准确;
2)观点转述存在难度,在转述他人观点时,我们需要使用不同形式的搭配,这其实是伴随英专生大学四年的最重要的paraphrase能力,即联想同义词、反义词的能力;
3)想法少。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不是看完所有阅读材料之后想法最多,而是边读边写的过程能有更多的想法。而上述这些问题其实不仅仅只有我或者英语专业的员工为其困扰,其他非英语专业的员工也存在着这些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张老师的讲课内容给了我启发,我进一步联想到是否能搭建一个能够提供词汇联想的平台,既可以促进写作者的二语产出,又可以评估写作者的作文文本质量。这就是这个项目的创意来源。
Q:备赛经历和收获
A:张老师在《语言学概论》课上提到了WordNet的概念,其相关理论也成为了我们科创项目的理论基础之一。事实上,在每次项目进展遇到瓶颈以及项目整体方向把握不清时,张老师总是为我们指点迷津,尽管张老师工作十分繁忙,但是总是及时回复我的疑问,带我缕清项目思路,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同时,张老师本身也有过跨专业学习的经历,在求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他真正的兴趣,老师的个人经历也激励着我在进行跨专业合作时不畏困难,勇于沟通交流,克服自己对未知的恐惧,培养自学的能力。另外,张老师也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我学会团队合作以及领导团队。在备赛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因为专业背景不同存在着沟通困难,我也从一开始的被动消极应付问题到逐渐主动沟通解决问题,在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提升。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李晨辉老师在答辩之前也再次为我们梳理了答辩思路,让我们的PPT之间更加有逻辑,使得我们抓住了答辩重点,进一步提升了答辩技巧。
Q:获奖感受
A:在得知我们获奖之后,我们团队所有人都很惊喜。这背后离不开张浩敏老师和李晨辉老师对我们的帮助以及所有成员的努力。
这次比赛经历让我有了两点认识:
一是可视化的重要性。无论是理论、数据还是网站功能,在产品制作以及答辩时都需要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呈现。
二是要学会做减法。在网站呈现和算法设计方面,要学会做适当的“减法”而不是一味做“加法”, 做到主要功能的凸显和网站美观度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一个产品“以人为本”,获得市场的青睐。